经过乱糟糟的地狱之后,但丁跟着理性和智慧的导师来到了炼狱山。地狱像个漏斗,越深入,罪孽越深重;而炼狱则是一座山,灵魂在这里接受磨练,逐步消除罪孽,获得净化升华,越往上越接近天国。
        地狱是为惩罚至死未悔罪者的灵魂而设的,因而其中的灵魂是以其生前实际犯下的罪行为根据来分类。炼狱中的灵魂则不同,其生前犯下的罪行经过忏悔已被赦免,但其犯罪的劣根性还存在,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练消除净尽,才能升入天国,因而这些灵魂的分类是以其犯罪的劣根性为根据的。
        炼狱中的灵魂都是基督徒,他们须要消除的是教会规定的七种大罪:骄傲、忌妒、愤怒、怠惰、贪财、贪食、贪色。托马斯·阿奎那斯把这七种罪都归结为在“爱”的问题上的失误。人在“爱”的问题上犯错误有三种方式: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(1)“爱”的对象错误,也就是说,爱他人之不利(骄傲、忌妒、愤怒),
            (2)“爱”至善(上帝)不足(怠惰),
            (3)“爱”尘世的物质享受太过(贪财、贪食、贪色)。
 
整个炼狱山的构造和情况简介如下:
 
炼狱外围:临终前才忏悔的人,也就是好过不忏悔的,不忏悔的在地狱里。
 
炼狱门:     又叫圣彼得门, 炼狱门象征着忏悔。它是狭窄的,关着的,由一位天使看守,地狱之门则是宽阔的,敞开的,无人把守,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,说明人造孽犯罪容易,通过忏悔去恶从善则很困难。 此处由圣彼得把守,他手上有基督交给他的两把钥匙:金钥匙和银钥匙。金钥匙代表赦免的权威,银钥匙代表教士对罪进行审查和裁判时必须具备的学问和智慧。在赦罪的问题上,宁可失之过宽,而不要失之过严。
 
炼狱第一层:犯骄傲罪者,背负着巨石环山而行。他们在世时昂首阔步、目空一切, 如今被巨石压得抬不起头,根据他们在世上的骄傲程度,他们背着重量不同的巨石,因而他们身子蜷缩的程度也各不相同。与骄傲相对的是谦卑的美德,各种谦卑的典范刻在地面上,供他们瞻仰效法,达到启迪教育效果。
 
炼狱第二层:犯忌妒罪者,他们的眼皮被铁丝穿透,缝在一起。他们生前对人从来不以好眼相看, 经常以幸灾乐祸的眼光看人,因而死后在炼狱里受到眼皮被铁丝穿透,缝在一起,像盲人一样看不见东西的惩罚。爱是与忌妒相反的美德。
 
炼狱第三层:犯愤怒罪者,他们在黑烟中像盲人一样环山行走,以消除忌妒罪。与忌妒相对的是温顺的美德。
 
炼狱第四层:犯怠惰罪者,他们必须加倍勤奋,环山飞速奔跑,不能停歇,以赎在世时的怠惰罪。
 
炼狱第五层:犯贪财罪者,被罚趴在地上,手脚被绑紧不能动弹,一直不住地痛哭流涕,忏悔自己的罪孽。
 
炼狱第六层:犯贪食罪者,他们环山而行,想吃却吃不到树上的鲜美果子,想喝却喝不到岩石上流下来的清水,忍受着饥饿的痛苦;嘴是人最强烈地感到饥渴之苦的地方。
 
炼狱第七层:犯贪色罪者,在烈火中环山而行。
 
火的洗礼:   只有经过这一洗礼,人才回到原来的清白状态。
 
地上乐园:   即伊甸园。
 
        抵达地上乐园,但丁消除了尘世的罪,获得了净化,以最美好的姿态见到了他心中的女神贝雅特丽齐。然后他们在这里探讨了一大堆基督教重大问题。但丁力图借助他所创造的那些象征七大灾难的鲜明的艺术形象,唤醒意大利人民促使教会进行改革,恢复原来的纯洁性,重新担负起上帝赋予的使命,以造福于基督教世界。可谓苦心孤诣!
        接下来,贝雅特丽齐将带领但丁升入天国,游历幸福之地,并面见上帝。

 

 

以下为摘抄笔记:
 
P219(注释)    任何其他美德都不能促使人悔罪自新;惟有谦卑能使人认识自己的罪,真心忏悔,甘于经受磨练来消罪。
 
P225(注释)    凡是去炼狱的亡魂都在台伯河口集合,等待天使接引,这个河口是教会的中心圣城罗马的港口。
 
P228(原文)    因为最知道时间宝贵的人最嫌浪费时间。
 
P229(原文)    任何至死都拒不服从圣教会的人,即使他临终悔罪,也必须在这道绝壁外面停留三十倍于他傲慢顽抗的时间,除非善人的祷告促使这条法律规定的期限缩短。
 
P234(原文)    这座山的情况是这样:从下面开始攀登时,一直很艰苦,越往上走,就越不觉得劳累。
         (注释)    美德之路开始是很艰难困苦的,但逐渐有了行善的习惯,就能达到纯洁无罪的境界,这种境界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。
 
P240(原文)    你跟着我走,让人们说去吧:你要像坚塔一样屹立着,任凭风怎样吹,塔顶都永不动摇;因为心中念头一个接一个产生的人,由于一个念头的力量削弱另一个念头,经常会使自己的目标离开自己更远。
 
P269(注释)    天使手中的两把剑象征上帝的正义和慈悲,二者相结合,表明正义不能无慈悲,慈悲也不能无正义。
 
P272(注释)    没有足够的个人意志或毅力,上帝的恩泽就不会起作用。
 
P281(注释)    这是炼狱之门(圣彼得门),它是狭窄的,关着的,由一位天使看守,地狱之门则是宽阔的,敞开的,无人把守,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,说明人造孽犯罪容易,通过忏悔去恶从善则很困难。炼狱之门象征忏悔。
 
P282(注释)    但丁走出炼狱外围之后,就不能再作为旁观者继续游历炼狱本部,而必须和其中的灵魂们一样参加忏悔圣典,经受赎罪的磨练,因为这次旅行正是将来死后他的灵魂在炼狱中的历程的象征和前奏,而且,从寓意的角度来看,但丁在诗中还代表忏悔自新、渴望灵魂得救的世人,对他来说,在游炼狱的历程中经受磨练是理所当然的。
 
P282(注释)    这两把钥匙是基督交给圣彼得的。……金钥匙象征神授予教士的赦罪的权威;银钥匙象征教士对罪进行审查和裁判时,必须具备的学问和智慧。天使先用银钥匙,然后用金钥匙开门,因为先需要有学问和智慧来认识各种罪……并且向忏悔者说明他所犯的罪会带来什么效果,然后才给他赦罪。……在赦罪的问题上,就宁可失之过宽,而不要失之过严。
 
P286(注释)    但丁认为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源。正当的爱为善行之本,使人品德高尚,乃至超凡入圣。不正当的爱,如情欲、物欲、名利心等,则使人迷惑,把邪路(“弯路”)看成正路(“直路”),以致陷入罪恶中不能解脱,死后灵魂不得进入炼狱。由于灵魂得救者少,炼狱之门也就不常开。
 
P287(注释)    但丁认为艺术模仿自然,自然模仿神的理念。艺术由于是对自然的模仿,与自然相比,必然逊色;自然对于神的理念来说也只能是不确切的模仿。
 
P287(注释)    第一层平台是犯骄傲罪者受磨练的地方,因此第一幅浮雕刻着马里亚的形象作为谦卑之德的典范,供灵魂们瞻仰、效法。其他各层平台也都首先以马里亚的美德作为楷模来启迪。教育受磨练的灵魂们。
 
P289(注释)    但丁劝人们不要顾虑惩罚多么严厉,要想一想赎罪之后获得的天国之福;要想一想,经受的惩罚不是永久的,在最坏的情况下,也不可能持续到最后的审判以后,因为那是世界末日,炼狱不复存在,世人的灵魂不进天国享永恒之福,就入地狱受永恒之苦。
 
P302(原文)    当那些仍然留在你额上而几乎已经消失的P字母都像这一个一样被擦去时,你的脚将完全被良好的愿望所支配,以至于不仅不会感到劳累,而且会觉得被催促着向上走是乐事。
 
P310(注释)    犯忌妒罪者生前对人从来不以好眼相看,经常以幸灾乐祸的眼光看人,因而死后在炼狱里受到眼皮被铁丝穿透,缝在一起,像盲人一样看不见东西的惩罚。
 
 
P338(注释)    因此人生有两种目的:一是享受现世生活的幸福,二是来世享受天国永恒的幸福。
 
P347(注释)    地狱是为惩罚至死未悔罪者的灵魂而设的,因而其中的灵魂是以其生前实际犯下的罪行为根据来分类。炼狱中的灵魂则不同,其生前犯下的罪行经过忏悔已被赦免,但其犯罪的劣根性还存在,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练消除净尽,才能升入天国,因而这些灵魂的分类是以其犯罪的劣根性为根据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炼狱中的灵魂都是基督徒,他们须要消除的是教会规定的七种大罪:骄傲、忌妒、愤怒、怠惰、贪财、贪食、贪色。托马斯·阿奎那斯把这七种罪都归结为在“爱”的问题上的失误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人在“爱”的问题上犯错误有三种方式:(1)“爱”的对象错误,也就是说,爱他人之不利(骄傲、忌妒、愤怒),(2)“爱”至善(上帝)不足(怠惰),(3)“爱”尘世的物质享受太过(贪财、贪食、贪色)。
 
P354(注释)    人通过感官和心智获得某一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形象,通过想象把它展现在心灵中,使得心灵贯注在它上面。这是爱的第一阶段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心灵贯注在它上面,对它作出判断,认为它美好,而受它吸引,倾向于它,这种倾向就是爱。这是爱的第二阶段。这爱是“自然的爱”,因为它是一种自然倾向或潜能的结果,这种倾向或潜能由于可爱的事物的美而变成现实,在心灵中生根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心灵对所爱的对象的向往是一种精神运动,这种精神运动决不会平静下来,除非心灵能享受所爱的事物,也就是说,和它结合把它占有,正如《筵席》第三篇第二章中所说,“爱就是灵魂与被爱的事物的精神结合。”这是爱的第三(即最后)阶段。
 
P392(注释)    越真诚的人,就越自发地表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,而非意志力所能抑制;反之,虚伪、阴险之徒则能喜怒不形于色。
 
P396(注释)    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,各种美德都是两种极端的罪过中间的中庸之道;有节制地使用钱财就是浪费和悭吝两种过分之罪中间美德;盲目的占有和狂热的挥霍来自同一根源,即对世上的财富的无节制的贪求。
 
P431(注释)    根据基督教教义,理性灵魂作为人的不灭的部分,是由上帝赋予人的,而非来源于自然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来源于上帝的理性灵魂与来源于自然的植物性灵魂及感性灵魂融合,就成为浑然一体的单一的灵魂。
 
P449(注释)    人通过行动生活的途径达到现世幸福的目的,通过冥想生活的途径达到享受天国永恒幸福的目的。
 
P450(注释)    在道德自由的境界中,美德不再是不断奋斗和艰苦努力的结果:在那里,“按照美德去生活非但不困难,而且是极大的乐趣。”
 
 
P454(原文)    向这边流的水有消除人罪行的记忆的功能;向那边流的水有恢复人一切善行的记忆的功能。向这边流的水名叫勒特河;向那边流的水名叫欧诺埃河,如果不先尝向这边流的水和向那边流的水,他就发生不了效力:这水的味道在一切其他的味道之上。
 
P504(注释)    但丁力图借助他所创造的那些象征上述七大灾难的鲜明的艺术形象,唤醒意大利人民促使教会进行改革,恢复原来的纯洁性,重新担负起上帝赋予的使命,以造福于基督教世界。
 
P510(注释)    强调现世人生极其短促,只不过是向死奔跑而已,与天国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 
P514(注释)    双重洗涤的构想是天才的、合乎诗中情理的创造:这双重洗涤消灭了灵魂们作恶的记忆,从他们在各层平台上的忧悒心情的压力下,把他们解放出来,在他们心中换上已被悔恨的心理熄灭的行善的记忆。这句诗仅仅是个暗示,但对细心的读者来说,点名了压在整个第二部曲中的灵魂们心上的精神负担。